
全国工商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报告会
2021年4月19日上午,全联党组在三层会议厅举办了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宣讲报告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开班式。会议由徐乐江书记主持,主讲嘉宾是中央党史教育宣讲团的张宏志教授,高云龙主席、李兆前副主席、鲁勇副主席、邱小平副主席等党组成员及全联和直属商会全体干部参加学习。
张宏志教授主要从我党发展的八个重要历史阶段进行宣讲。他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经历了百年来的风霜雪雨、惊涛骇浪,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带领中国人民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
放眼世界历史,百年政党亦或有之,而历经时代更迭变迁保持长盛不衰之党,则举世罕见。许多人惊叹中共永葆青春之迷,探索中共长寿的奥秘,站在不同角度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始终站在时代浪潮的前列,紧随历史前进的步伐,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原因。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党始终保持清醒敏锐的战略思维,正确判断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机遇和挑战,积极创新思想理论,灵活调整路线方针,努力在困境中迎来转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并将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做到了这一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党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时”与“势”在我们方面。
关于增强战略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对全党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是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我们党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判断“时”与“势”,审“时”度“势”不断调整路线方针政策,以掌握历史主动,顺应时代要求。
中国有几千年风云激荡的文明史,战略文化十分发达,特别是注重对“时”与“势”的把握,其中许多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相融相通,可以用作创造性转化。孟子曾强调:“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指出了把握“时”与“势”的重要性,并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层面论及了对“时”和“势”的判断和运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深入人心。毛泽东同志据此发挥了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而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中,许多战略决策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一战略文化的基因。
所谓天时,排除传统文化之中的天命观,可以理解为形势与时机,深层次解释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天时就是运用规律、把握大势,紧跟时代变迁,认清形势发展,作出正确决策,抓住历史机遇。所谓地利,不仅是指地理特点和地缘战略因素,可以拓展理解为对一切客观条件的掌握和运用。掌握地利就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所谓人和,不仅是指革命队伍内部的团结,更是指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和就要坚定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最大多数人共同奋斗。如果说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潮流,那么,天时与人和本质上是统一的,天时体现了人民的长远利益、总体利益、根本利益,人和则要兼顾群众当前的现实利益、具体利益、切身利益。所以,毛泽东同志讲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邓小平同志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讲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胡锦涛同志讲群众利益无小事,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都是要说明远大理想必须与人民群众当前的利益相结合,任何空谈天下大势而忽视人民群众当下疾苦的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这也恰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相互贯通。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围绕着掌握天时、地利、人和来谋篇布局,争取胜利。虽然我们党理论上未曾使用过这样的表述,但在实践中确有这样的印记,我们可以借用这一中国传统的战略视角来检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战略思维。
徐乐江书记做最后总结要求,要求各级党组织要结合本部门实际,进行学习培训:
(一)作为全联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突出政治站位,要融入日常工作,落地落实,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意义重大。全联组织有力,成立领导小组,制定项目清单。
(二)要扎扎实实抓好学习,做到有序学习,全面学,系统学,专题研讨学,认真进行思考,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各党组织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进行深入研讨。
(三)要把学习党史作为今年一项战斗堡垒项目,我们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工作就会成功,把握不好工作就会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