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军:创新,是瑞尔领先的原动力
李健军
上海瑞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全国工商联汽摩配商会副会长
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副会长
上海市总商会科技装备业商会会长
上海市科技企业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
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上海陕西商会会长
从1995年至2017年,二十多年时间里,一个成立之初只有两个人的企业,是如何扩张到2000人,成长为一家大型现代化集团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又是如何做到,让自己的产品走向全世界,为宝马、奔驰、奥迪等全球48家世界主流汽车品牌配套,产品覆盖了全球主流汽车品牌市场的呢?
有人惊叹他的敏锐,有人赞扬他的执著,当大家问起成功的秘诀,他总是回答简单的两个字:“创新”。
创新,让上海瑞尔实业有限公司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船舶等行业,主营汽车独立悬挂系统、精密制造产品、汽车装饰件三大类产品,均实现了占有率行业冠军的地位。
今天的瑞尔实业,先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民营企业100强、上海民营制造企业50强、国家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科技部科技创新基金、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上海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名牌产品、科技小巨人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骨子里的技术创新
李健军原是一个涂装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熟悉汽车电镀行业和技术。1995年,他身患重病,在病魔面前,李健军却选择了创业。“我非常期待按照自己的想法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能够在将来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不至于一事无成。”他由仅有两人的超微型企业开始原始积累,一没资金、二没资源、三没企业管理经验。只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是,李健军父亲是中国50年代留苏学生,是一个材料专家。这也许对他的技术创新是一个重要启迪或指引。
说起瑞尔公司的名字,“瑞尔”来源于英文“real”,即实业之意。李健军信奉实业创业,实业创业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在上海嘉定,许多小工厂的创业之初,都是在制造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但他不满足于得心应手的传统汽车零部件外饰件加工工艺,而致力于金属新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的研发。1997年,他争取到了一款铝合金光亮饰盖国产化的研发生产任务,这款产品无论是材料、还是加工工艺,都是当时国内所没有的。经过两年多的攻关,打破思维框框,突破常规工艺,克服材料白斑、粗晶粒等各类问题,生产出了满足客户要求的样件。
这款饰盖在国内的成功研制,为客户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新采购渠道。使企业销售量实现一千倍增长。
在此后的企业发展历程中,他实现了业务三次飞越和突破,都依赖于技术创新。
第二次企业腾飞,是ABS防抱死系统阀门,这项产品对材料要求极高。国内的生产企业,很少敢于涉足这个产品,在当时的国内还没有研究开发成功的先例。但是李健军骨子里的那份钻研精神,让他迎难而上。
汽车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作用是使汽车在制动时,充分利用车轮的附着力,使车轮处于最佳的制动状态,缩短制动距离,同时保证汽车方向的稳定性,防止产生侧滑、跑偏和甩尾。瑞尔要攻克的汽车ABS防抱死控制器阀体是组装在ABS防抱死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件,它将电机、活塞、电磁阀等紧密的联系起来,所以除了要求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和机加工性,有高的形位精度和好的表面粗糙度之外,对零件加工后去毛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ABS防抱死阀体呈不规则多折腔形结构,而且各项技术精度要求都集中分布在阀体上,是铝合金的精密加工件,技术难度较大。
李健军派了多名资深工程师去国外学习技术,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开发人才,涵盖表面处理、精密机械加工、轻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汽车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领域,于2004年国内首家研制成功该产品并顺利投入批量生产,成为全世界16家、亚洲4家能够批量生产此铝合金精密零部件的厂家之一,由于技术含量高、性价比高,在国内逐渐替代了进口产品,并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市场。项目被获批为2005年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2006年上海市火炬项目,拥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被认定为2005年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A级项目,获得了国家、上海市、嘉定区以及安亭镇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
瑞尔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李健军并不满足现状。他擅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他又尝试高铁零部件开发、军用山地材料研究,如今,上海瑞尔实业有限公司拥有工业制造、科研教育、汽车金融、产业地产等四大平台,在上海、青岛和镇江分别设立了生产基地。瑞尔产品涉及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船舶等行业,主营汽车独立悬挂系统、精密制造产品、汽车装饰件三大类,其中汽车ABS防抱死制动系统阀体和车轮装饰盖两大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均为行业冠军。
瑞尔为宝马、奔驰、奥迪、德国大众、德国博世、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长安福特、东风神龙、广州本田、德国大陆集团、美国天合、意大利菲亚特、北美通用、北美福特、北美克莱斯勒等全球48家世界主流汽车品牌配套,产品基本覆盖了全球主流汽车品牌市场。《解放日报》头版以“48家品牌选择了瑞尔因子”为题对瑞尔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将瑞尔誉为行业“隐形冠军”(《解放日报》2013年5月13日头版)。
二、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李健军相信,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做大做强。
瑞尔实业公司组建了由享有国务院津贴的国家级材料学家李学朝先生和中国工程院郭孔辉院士挂帅的强大的研发团队,拥有技术人员近100人,建立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投资建立了先进的理化检测实验室和汽车工程实验室,积极参与汽车厂的同步开发与试制。此外,他们与同济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合办了汽车零部件轻量化研究所,从事汽车零部件及新材料的前沿研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司每年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占到全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
瑞尔实业公司是上海市认定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由材料研究所、产品开发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技术信息中心、中科瑞尔汽车新技术研究院、实验室六大部门组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专利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改进,与各主机厂、总成厂联合开发,与高等院校共同研发,技术中心根据国内外主机厂新开发项目等开发信息,综合市场,制定立项开发计划,购买先进的研发设备,满足不同产品的工艺设计和测试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使企业获得超常规发展,瑞尔在15年里取得6次填补中国空白的产业化突破,保持连续15年高速增长,平均每年增长率为53.6%。
瑞尔公司持续创新能力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李健军在2015年和2016年两次作为上海市科技企业代表受邀参加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主持的“上海市委1号课题:把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
企业近几年来走进了快车道,瑞尔公司通过了国家保密认证和国军标认证,获得了军工科研生产许可证,承担了重大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瑞尔独立研发的可空投轮式装甲车独立悬挂系统为国内首创,使我国拥有了伞降突击装甲车,填补了我国军用装备的空白,为此被军方推荐为全联科技装备业(军工)商会副会长单位。
三、经营模式的再次创新
李健军是陕西人。有人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分析,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是陕商可贵的历史品格。据说,春秋战国时期,陕西商人抓住诸侯对贸易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机遇,以商求富,迅速迎来发展的第一次浪潮;隋唐时期,陕西商人抓住政府实行开明政治,对外开放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的便利条件,形成了大发展的第二次浪潮;明清时期,陕商在陕西地处边陲的不利条件下,却能抓住明清政府对陕西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随军贸易”的政策机遇,乘势而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商人集团,以“秦晋大贾”、“山陕商人”的雄浑气势,垄断中国东西部贸易通商达500年之久。
今天,在面对大环境整体低迷,市场供大于求,面临转型发展课题的前提下,李健军又有什么新思路呢?
他表示,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产品战略。从原有的以零件和小总成为主的产品向大总成、系统产品转型。这仍然是依靠大量的技术创新来实现。
二是调整发展模式。从单纯的内升式发展调整为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重。利用渠道和品牌优势对外输出无形资本,进行低成本扩张。
三是利用瑞尔公司为全球汽车整车品牌配套的渠道优势,联合国内知名的基金公司,和地方政府母基金共同发起汽车零部件产业基金,开展股权投资和行业并购,从单纯的工业企业向工业与金融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李健军的扩张手笔之大,战略雄心之强。
发展的道路永远不会一帆风顺,引导我们向前的是心中的信念。李健军用这样一句话,带领着他的企业,他的团队,阔步向前。
走近他,了解他,你就会发现:科技创新作为他的核心竞争力,伫立在企业家的舞台之中,正是瑞尔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