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充换电迎来高光时刻

2025-04-03
新闻来源: 全联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业商会
查看次数:1133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产销数据,今年1~2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155.4万辆,同比增长51.6%。其中,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达7.9万辆,同比增长53.8%,增速不仅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领跑新能源乘用车(同比增长51.4%)。今年以来,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快速增长,符合行业人士的普遍预期。

继今年1月《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发布,近日工信部联合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正式启动第2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天津、常州、无锡、宜宾、临沂、淮南、西安、咸阳、渭南、雄安新区10个城市入围。根据规划,本次试点实施周期为2024年至2026年。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涵盖公务用车、出租车、城市公交车、环卫车、邮政快递车、城市物流配送车、机场用车、特定场景重型货车多个领域,预计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超25万辆;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计划建设超24万个充电桩和365座换电站。同时,试点还将推动新型充换电技术商业化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无形中将为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发展壮大再添一把“火”。

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正在发力    

新能源商用车销量的增长,得益于政策法规“铺路”。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激励新能源商用车发展的措施,包括购车补贴、税收优惠、路权优先等,旨在降低用户购车成本,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新能源商用车在使用过程中的补能难题,进一步提升使用便利性。同时,生态环境部门通过环保政策的约束和倒逼机制,积极拓展场景应用,聚焦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散货和短途城市内部运输等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运输,扩大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场需求。

从地方层面来看,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中西部重点城市,各地政府纷纷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与发展需求,精准施策。如京津冀地区着重强化区域协同,对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在路权、补贴等方面给予联合支持,推动城市配送高效绿色化;长三角地区凭借制造业基础与科技研发实力,聚焦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创新,鼓励当地车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车辆性能与续驶里程;四川省、重庆市等地则围绕当地的能源资源与工业承载能力,在新能源中重型商用车推广应用上发力,通过给予购车补贴、运营奖励,以及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为新能源商用车的大规模应用营造良好生态,全方位激发市场活力。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也为新能源商用车带来诸多增量机会。在城市配送市场,传统燃油商用车在城市内频繁启停,不仅能耗高,还带来尾气排放污染;电动物流车的电费通常仅为柴油成本的30%~50%,可大幅降低单公里运营成本,促使越来越多物流企业加速车辆电动化升级,推动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在干线物流市场,过去新能源重卡受到续驶里程限制,推广较为缓慢。如今,电池技术不断突破,部分新能源重卡续驶里程已达300公里以上,甚至一些车型能实现500公里,基本覆盖中短途干线物流场景。在煤炭、矿石等大宗商品运输中,换电模式的新能源重卡展现出独特优势,正逐步获得干线物流企业认可,带来增量空间。

在港口、矿区等特定作业场景,新能源商用车也迎来新的市场机遇。港口内部货物转运频繁,对车辆动力要求高,同时因其相对封闭的环境,对环保要求更为严格。新能源叉车、牵引车在这些场景下,既能满足高强度作业需求,又能做到零排放,有效减少港口内的空气和噪声污染。矿区作业环境恶劣,传统燃油车辆尾气排放对矿区生态破坏较大,新能源自卸车、矿卡等凭借其高扭矩、低污染特性,逐渐成为矿区作业的新宠。此外,环卫领域对新能源商用车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新能源清扫车、垃圾清运车等能更好适应城市环卫作业要求,降低对城市环境的二次污染。这些特定作业场景需求的释放,将持续拉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规模扩大。

在众多细分市场中,新能源重卡、轻卡的表现十分亮眼。据相关方面统计,2025年1~2月新能源重卡累计终端销量为15272辆,创近7年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70.4%,增速居近7年同期第2。其中,纯电动重卡销量为15017辆,占比98.33%。同期,我国新能源轻卡终端销量1.2万辆,同比增长115%,前两个月新能源轻卡单月销量远高于2024年同期,其中纯电动车型也占据绝对主力地位。

充换电基建提速实现赋能    

其实,2024年国内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为53.2万辆,同比增长28.9%,占商用车国内销量的17.9%。去年,即便在商用车整体销量下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商用车依旧跑出独立行情,逆势上扬。有机构预测,在政策利好、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增长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随着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与之紧密相关的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成为推动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例如,2024年9月,四川宜宾高县投用一座全新的福溪智慧能源站,为宜宾循环经济产业园及周边区域的新能源商用车高效补能。该能源站由四川能投与高县国资公司共同打造,站内配备两座新能源重卡换电站,支持顶换、侧换两种模式,适配牵引车、自卸车、搅拌车等车型;同时,安装45台320kW和240kW快速充电桩,共90个充电接口,1小时就能让90辆电动重卡电量满格。此外,福溪智慧能源站计划启动2期建设,届时充电接口将增至220个。

2024年10月,云南省首个全液冷重卡超充站在弥渡县正式投入运营,这也是云南省首个全液冷重卡超充站。弥渡重卡超充站配置2套华为720kW全液冷充电堆,8个双枪快充终端,能同时满足8辆新能源重卡充电需求。

近日,位于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王滩镇的重卡充换电站项目竣工,并已全面进入验收阶段。该站是唐山市新能源集团继海港逊灵站、迁西三抚路站之后,独立投资建设的第3座重卡充换电综合站。据了解,该充换电站项目坐落于平青乐线和沿海公路的交会黄金地带,占地面积达7040平方米,位于港口物流动脉的核心位置,是重卡车辆往返港口的必经之地。站区规划采用“充换协同”技术路线,站内包含一座“7+1”2000kVA标准换电站,以及10座重卡充电车位设备及其配套基础设施。换电站引入全自动换电系统,通过智能化操作流程,使得车辆换电过程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相较于传统充电方式,极大地缩短了电动重卡的补能时间,有效提升了物流运输效率。

在新能源商用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背后,离不开来自中央及地方的政策支持。2月20日,财政部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亮点之一便是提出“鼓励试点县增加电动重卡充换电设施,推进重卡电动化进程”。3月6日,《上海市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扶持办法》印发实施。其中,对实施之日起建成的通用型换电站(能够实现跨品牌、跨车型服务)、非通用型换电站的换电设备,分别给予充电企业设备(专指换电装置充电系统和电池更换系统,不含电池)投资40%、20%的补贴,功率补贴上限分别为600元/kW、300元/kW。

补能双雄的“竞合”之路    

新能源商用车正逐渐成为交通运输领域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双碳”目标任务的逐步推进,商用车电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量新能源商用车将投入各类运输场景。充电和换电作为两大核心补能方式各有特点,为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

据介绍,早期,公交客车电动化后主要发展充电和换电两条技术路线,后来随着动力电池性能的提升,逐渐以充电为主。电动物流车最早以充电为主,近期开始布局换电。目前,符合高频、定点运输,以及单次运距比较短等条件的电动重卡以换电为主,部分地区采取兆瓦级充电。根据中信证券研究报告,2022年,换电重卡进入高增长元年,行业未来5年有望实现10倍增长,预计2025年换电商用车销量有望达16万辆,占新能源商用车总销量约33%,市场规模超千亿元。不过,从2020年以来,充电重卡的占比一直领先于换电重卡,即使在2022年前后换电的占比超过充电,但差距较小;2023年以来,充电重卡在纯电动重卡销量中的占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现阶段,新能源商用车的换电方式和技术尚不统一,每家企业都不断推出自己的技术方案,百花齐放意味着换电标准难以统一。电动重卡换电产业促进联盟秘书长李立国认为,如果不能解决换电重卡互通互换的问题,换电就无法像充电一样成为能源基础设施,只能是增值服务。互通互换标准的建立将有助于避免行业割据和重复投资,促进统一标准下的有序竞争和行业协作,促进换电重卡行业更快发展。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执行秘书长邹朋建议,大力发展新能源商用车换电模式,首先还是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方案应用换电;其次不要认为任何重卡能够实现运行的场景都适合换电,千万不要做一些场景和能力与实际技术水平包括车型的应用不匹配的事情;再次就是技术路线,现在市场上存在点换、侧换、后背换等很多方式,技术路线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在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产业研究部主任李康看来,商用车充换电未来的趋势更需要整体的打包解决方案,产业链协同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充换电设备行业将加速整合,技术和功能的竞争、产品的综合成本和使用体验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公共领域集中式场站将进一步发展高电压快充设备,液冷、风冷、自然散热等多个技术路线将并行发展;换电设备也将朝着智能化、标准化、充换兼容性等方向发展。

消息来源:中国汽车报

全联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业商会是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国家一级社团人组织。商会会员主要以汽车和摩托车零部件、汽车用品等生流通服务类的汽车全上下游企业和地方商协会团体会员为主。商2002年成立以来,汽车零部件产业健康与繁荣,长期致力于为政府、行业与企业间建更多的沟通交流、产业对接和合作发展专业服务平台,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电话:010-52263175/3209
邮箱:autogov@163.com
网址:www.auto-parts.org.cn